词语的涟漪
词语的涟漪
本文转自:襄阳日报
词语的涟漪
——2023’襄阳诗歌大展卷首语
李道立
关于什么是诗歌,或者诗歌是什么,不同的历史时期,或许有不一样的答案。悔其少作者有之,江郎才尽者有之,夜郎自大者有之,乏善可陈者有之。众声喧嚣中,传统诗学“只能意会不能言传”,仍然坚挺真诚笃定的微笑。
毋庸置疑,诗歌作为文本现象,好与坏的非难,懂与不懂的抱怨,不应该是对利己诗歌的一个简单的粗暴的判断。理解与不理解可能更接近诗歌的本质。
诗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。因此,主观与客观的平衡尤为必要与深远。理解诗歌与不理解诗歌的表征,可能是对诗歌——源于主观与客观的错位或移位,最好的最后的包容。这是阅读,也应该是写作实践小心翼翼探索的途径。
美好因为有所确定和期待。《乡亲》杂志第三期如期推出“2023’襄阳诗歌大展”特大专号,如今年年初启动之时,初衷所言“呈现襄阳诗歌阅读样本、建设襄阳诗歌发展高地、促进襄阳诗人联谊互动。为襄阳诗歌鼓与呼!”愿词语芳菲涟漪,我们书写,我们共享。
“好诗是放在抽屉里的。”借某位诗人所言,“2023’襄阳诗歌大展”也有如此的意蕴,或许,入选作品不尽如人意、入选作者挂一漏万。如所有选本的导向一样,除了推介展示之外,《乡亲》杂志更在意于提供一个文本资源,激励襄阳地域“超越他人是进步,超越自己是境界”的诗歌学习风尚。题外话题,我的补充理解是:对诗歌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否定,让语言安静、酝酿光芒,并不是对诗歌的冒犯和无知,而是对读者极大的认真与敬重,文学教育的普适,读者在场性应是作者写作实践的题中之义;诗歌和生活的关系,诗歌并不是手边的事情、并不是生活的重心,是生活展示了诗歌丰富的形态,任何高蹈与虚妄的道德违和都不是诗歌飞翔的空间,而脚下的大地与头顶的星空却是。
标签: